中药材已成为市民青睐的养生、滋补“食材”,购买渠道也从药店拓展到网上,甚至一些大型超市也开辟专区销售。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今年,当归、党参等大宗中药材价格暴跌,然而药店等零售市场并未跟跌,更甚的是,同一服中药不同渠道差价高达一倍。
中药材和百姓生活越来越密切,中药材消费越来越普及,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中草药大省的陕西,产业现状又是如何?
陕西中药产业
历史悠久品类众多
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方分界线,秦巴山区地处南北方植物的交汇带。区内多样性气候、复杂地形地貌和多种土壤类型为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大部分地区依然保持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风貌,大气、水体、土壤中的化学污染很少。
上述特殊的自然条件,使陕西成为我国“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
历史上就有陕西中药方面的记载。战国时神医扁鹊隐居秦巴山区为民采药治病,人称“医圣”。唐代“药王”孙思邈深入秦岭发掘药物,著有《千金翼方》,为唐代颁布的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陕西省拥有600多种国家部颁标准的名贵中药材,在全省建立72个县460万亩种植的药源基地,十多万药农脱贫创收。
“陕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陕西中药产业发展基础比较牢靠。”陕西省中药协会秘书长杨贵权告诉记者,丹参、山茱萸、天麻、绞股蓝、柴胡、五味子、黄芪、猪苓等中药材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道地药材,中药产业也成为一些地方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
从生产到终端销售
依旧粗放
“目前,陕西中药产业全年销售规模不到200亿元,和其他做得好的省份相比相差很大。”杨贵权认为,中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药农种植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缺少专业市场成为陕西中药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几座“壁垒”。
“陕西中药材销量排名全国中后,这和市场建设滞后有一定关系。”杨贵权透露,全国重点打造的17个中药材市场中,唯西安的建设滞后,难以形成规模。万寿路中药材市场没有先进的设施环境,缺乏管理,商户经营如同打游击,一年销售额仅几十亿元。而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硬件和软件非常到位,一年销售额达1400多亿元。
长期以来,药农种植中药材依旧采用的是“传统农业”模式,种植环节不规范。存在化肥超标,违反国家规定剂量的农药,质量品味下降使得陕西中药材信誉受损。加之缺乏中药材技术人员指导,种植生产盲目缺少规划。中药加工业规模太小,中药贸易业也很薄弱,整个产业头重脚轻,发展极不平衡。
虽然陕西有几十家中药制药企业,但是龙头企业少,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体上中药产业规模小,由于加工业不发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中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很小。拿陕南为例,中药占GDP比重商洛为10%,安康为6.3%,汉中仅为5%。
打造千亿市场
需形成完整体系
今年上半年,陕西发布《陕西省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陕西省将以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到2018年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
杨贵权透露,陕西省中药协会经过研究,要实现省上提出的千亿元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必须要形成一个体系。
首先,在种植、仓储、运输和销售环节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施集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建成一地、一品、一规、一包、一码的“五个一”质量管理责任追究机制。第二,建立中药材服务体系,包括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这里既需要政府牵头多重并举,也有中介和社团组织等机构,建立多渠道、社会化、市场化的扶持机制。第三,硬件、软件支持也必不可少,硬件方面如种植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软件方面如技术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第四,形成技术研发体系,加强品牌建设。目前,陕西中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技术研发难度大。第五,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据了解,目前已经在汉中、安康、宝鸡、商洛、铜川、渭南、榆林建设七大种植、仓储、深加工基地。每个基地用地200亩,其中150亩用于中药材储备库,50亩用于中药饮片超微精细加工。此外,加快陕西中药材市场建设,初步确定占地300亩建设较大规模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面对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破解融资难,陕西省中药协会和国开行陕西省分行、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农发行陕西省分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提供中药材资金扶持,促进陕西中药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