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相挑选新鲜三七
三七种子少人问
作为名贵中药,三七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之功效,被称为“金不换”“南国神草”。2009年到2010年1年间,三七价格暴涨了10倍左右,引发了云南红河州的种植风潮,就连文山州的大种植户也纷纷向我州山区转移阵地。然而三七的生长期一般需要3年才能长成采售。到今年,我州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大的冬季采收期,三七市场行情如何?本报派记者连续多日走进交易市场、种植大户进行了调查采访。
三七有隔年采收季,一种是每年的9月、10月、11月3个月采收,这时的三七叫春七;一种是来年的1月份和2月份采收的三七,这时的三七叫冬七。目前,春七采收已接近尾声。除了部分大户会拉到文山州全国最大的三七市场去卖,更多的种植散户会在蒙自市的红寨三七市场和建水西林寺坡的集贸市场摆摊进行交易。种植散户大多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像卖其他农产品一样在集贸市场上出售。记者连续多日采访发现,三七价格大幅下降,明年价格或许会更低。
亏本也要争相卖
11月29日,星期六,晚10点。蒙自红寨的三七市场内车声隆隆,开远、蒙自等地的七农已开车到达,准备在第二天的交易中挑选一个好的位置。七农们先把成袋的三七卸到地上,再把车停靠在四小门口或观澜路上。第二天凌晨时分,车辆、摊位已从四小门口摆到了红寨十字路口,足足1公里长。
在这里,记者认识了60岁的四川经销商李子连。他乐呵呵地介绍:“从9月份开始收三七到现在,每个星期天都排这么长的队。”他已经做了10多年的三七生意,和妻子长年奔走在文山和蒙自的三七市场。今年春季起,特别是进入9月份,七农们再也不像前两年一样“搬着价不卖”。
“因担忧的情绪在七农中漫延。”老李说。
老李身后跟着3个拉着平板车的伙计。他双手沾满泥土,在人流中健步疾走。每遇到看得过眼的三七,就会停下来,抓一抓,咬一咬,查看三七根茎、成色、品质、含水量,快言快语地和卖家大声地讨价还价,显得十分从容。见和卖家讨价还价的火候一到,他就会手一挥,招呼跟在后面的伙计们抬货、过秤、交钱,没有半点犹豫。当老李把一家的15袋三七价格压到14元一斤时,对方表示不卖,可当他走开不远时,又被叫回,仍以14元一斤成交。
“市场已经乱了。”老李介绍,同样的带根新鲜三七,有人卖50元一斤,有人卖30元一斤。而前两年能卖到150元左右一斤。”可12月7日,记者在红寨三七市场再次遇到老李时,他说:“上星期卖50元一斤的,今天30元就卖了。”
他成交的成色相同的次等三七,有的卖14元一斤,有的卖15元一斤,有的卖17元一斤。可记者在建水西林寺坡的集贸市场发现,10多家三七种植户所售价格均在每斤30元左右浮动,三七种植户张惠仙说,最近几天三七价格有所回升,前段时间,一般的三七每斤才卖10多元。近段时间,市场上的三七较之前有所减少,价格稍稍有了回升,但与去年均价在每斤100元左右的新鲜三七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上市的三七,尽管成色相同却贵贱不一,可不管怎么说,今年的三七价格大跌已成定局。“30头(每斤称30个)干的,今年最多卖150元,可前两年能卖到三四百元。”走访到的七农都认为,今年的三七全都亏本,连成本的三分之二都收不回来。
蒙自市鸣鹫乡的老王在开远种了60亩三七。为了说明今年的三七赔钱,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租2000元;籽条每亩15000棵到20000棵,每棵0.8元到1元;七棚4500元;农药5000元;化肥4000元;人工40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费用,每亩投资在4万元左右。每亩产三七1200斤左右。“连本都收不回来。”
“如果晒干屯着不卖,等价格回升再卖的话,光本钱都压不起。”这是所有采访到的七农所遇到的一致问题,他们大部分都是贷款种三七的。
居民争相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前来买三七的人特别多。大家挑来捡去,市场显得很热闹,记者竟然遇上好几位熟人,交谈中得知,大家都已知道三七掉价了,特意来买上一些。
“本地人都知道,三七是‘神草’,生通熟补。”一位老者右手提着一塑料袋的干三七,左手还提着一袋晒干的三七根,“吃生的方法是,三七晒干后碾细兑水喝通血管,吃熟的就配肉熬汤喝,补身体。”就连根熬鸡汤也是大补。
一位熟人扬扬手里的一袋三七笑着说:“三七是个好东西,可往年太贵,舍不得买,今年便宜了,就买了几斤,吃不了就送给家里有老人的亲戚些。”
市场似乎很活跃,这么多的人买三七,销量看来并不小,应该贵才对。
可老李摇着否定,即使全州的人都来买,也抵不上往年几个老板收购的量。每年的红寨三七市场上,都会有很多来自文山、本地、广西等地的经销商。可这接连好几个星期天,老李才见到4个广西老板。其他老板都已销声匿迹。
在老李看来,自己是小打小闹,每个星期天才购买上5000多斤,而其他经销商,那是一次都会收购几万斤。
明年还会跌?
就三七品质分析,9、10、11月份采收时,要先把种子摘下来,因此,眼下三七的饱满程度、药物含量都比不上一二月份采收的冬七,因此,虽然现在的新鲜三七价格低,但明年冬七下来后,是否价格会上去呢?
“那不可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是七农们的普遍看法,他们之间有着这样的说法,价格下跌不是品质问题,而是数量问题,明年三七还要掉价,因为现在种的三七,再过10年也用不完。
七农们的看法是否正确,我州目前种有多少亩三七,是否产能过剩,供求失衡?记者在下篇中将继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