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遭遇“源头之困”

   1970-01-01 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270

    随着中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一些中药材产区野生资源开采出现“透支”,部分物种濒临消亡。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人工种养研究力度,但仍处于“家庭作坊”的种植模式,中药产
业发展遭遇“源头之困”。

    陷“怪圈”

    近年来,由于医疗、保健等方面中药材需求量猛增,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特别是名贵物种陷入开采的恶性循环,越采越少,越贵越采。

    野生中药材重楼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师尹鸿翔等人对重楼资源进行调查发现,不仅主产区昆明西山已很难找到这一物种,连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靠近农耕区的山林中重楼也被采挖一空。大量采挖导致资源枯竭,价格上涨。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杨生超说,重楼生长周期至少十年。十年前,市场上的重楼多有拳头般大小,现在基本还未长成型就被采出,价格从上世纪末的每公斤几元涨到每公斤200多元。

    野生资源减少还引发人工种植品种退化。在云南文山,药农普遍反映,已经二三十年没有见过真正的野生三七。文山苗乡三七有限公司为进行杂交育苗处寻找野生三七植株,但始终没有找到。总经理余育奇对此不无担忧:“三七种苗退化导致抗病能力差、产量低。”

    统计显示,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至70%。贵州省科技厅中药办主任项志宏说:“在贵州,一些原来资源较为丰富的物种现面临危险,像野生石斛、天麻、山慈菇、白及等药材极难采集,穿山甲等药用动物更难寻觅。”

    藏隐患

    为保证中药材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我国启动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AP)。虽然许多地方建立了中药材GAP基地,但整个中药材种植仍然处于“家庭种养”阶段。受劳动力短缺、生产观念等因素影响,滥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屡见不鲜。

    河北省安国市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安国药业发展局局长杨青说:“从源头看,中药材种植处于‘大规模小群体’状态,种子质量无法保障,种植过程难保规范和科学。”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绿色中药办公室统计,我国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的中药产品中60%以上是倒在“绿色壁垒”下。河北安国美威中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军说:“去年我公司从宁夏购入50吨枸杞,计划出口德国,没想到只有2吨枸杞通过相关部门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检测。”

    把好关

    中药材种养被称为中药产业“第一车间”。针对过度开采和人工种养存在的问题,广州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焕魁建议,启动新一轮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监测系统,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加强对药材原产地的保护。

    王焕魁认为,应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介绍,四川省近年来开展川贝母等野生药材人工种植研究,目前人工栽培川贝母品种已进入2010版药典,种植基地于2010年9月通过GAP现场认证检查,这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野生变家种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虽然部分中药企业参与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种植基地建设,但规模大多小而散。贵州省科技厅中药办主任项志宏说:“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4万亩,但按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种植的基地仅18万余亩。”他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给予中药制药企业和农户相关补贴,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相关人员还建议加强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等基础研究。余育奇说:“解决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不仅要提倡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有机肥代替化肥,还应加大对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的项目支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