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以来,中国中药材价格出现多轮暴涨,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5月期间,中药材价格整体依旧呈现上升势头,今年4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所检测的537种药材中,有399种价格上涨。2011年一季度以来,视品种而定,中药材价格平均涨幅为10%,最高涨幅达到400%,其中野生中药材因为资源量持续减少,涨势更为凶猛。
中药材价格的全面暴涨,虽让部分企业身价水涨船高,但大部分中药企业叫苦不迭。国都证券研报称,由于中成药零售价属政府定价范围,企业不能自行调整,因此中药材虽价格普遍上涨,但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价格涨幅并不明显,这使得上游中药材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增加只能靠企业内部消化。受年初以来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大部分中药企业一季报业绩低于预期,毛利率普遍降低。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大部分中药材价格都上涨了一倍以上。药企不仅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还不时面临断炊。业界普遍认为是操盘手、游资炒作中药业。波动性较大的药材价格,是市场化的;而成品药属计划形成机制,企业没有定价权。随着药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被压缩的药企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公司+基地+药材种植户”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但从全国范围看,这一模式并没有广泛采用,散户种植仍占据相当大比例。各自为政的药材种植模式,决定了中药市场从上游便聚积起质量、标准等病灶。市场波动一旦加快,中药市场的种种不足便暴露无遗。
有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河南中药种植总面积达到430万亩,年产值超百亿元。但现有的中药种植面积,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有条件的药企为掌握更多主动性,自建药材基地,抵御中药材涨价,保证产品质量。河南省药学会办公室主任史艳玲介绍,通过学会调研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等众药企发现,个别药品特别是普药的出厂价已远远高于市场零售价,致使部分企业特别是普药生产企业无法生产。只有一些具有独家品种或利润较高品种的企业才能勉强维持生产经营。有的品种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只能保本甚至亏本生产。
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系副教授麻兵继认为,河南所有药企都建立药材基地并不可行,但大型中药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药材基地。他分析道,药企全建基地必然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这与河南农业大省的特殊情况不符。此外,药材基地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厂房等,并不是每家药企都有实力去建立,并且能建好。就建立中药材基地的技术支持,麻兵继认为,河南有足够的中药资源利用,而且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等单位在中药材种植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有效组织,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