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近3年来价格持续高涨的中药材价格或将显现拐点而步入下行通道,阶段性高位可能已过。
“中药材最近跌价了,我们的实际采购价格有所降低。”昆明中药厂事业一部销售总监谢荣保日前向《医药经济报》记者透露。
而这并不仅仅是谢荣保个人的感受,根据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官方网站——中药材天地网近日发布的《2011年7月市场价格监测报告》显示,该月综合200指数收于2706.96点,环比上月下跌5.01%。在其7月监控的537只中药材品种中,升价品种数量显著低于降价品种数量,分别占总监测品种数量的15%和24%;在价格波动幅度上,升幅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5%以内,而跌幅数量最多集中在5%~10%,总体上跌幅大于升幅。
“从7月份开始,价格开始一路下滑,跟我们之前的预期差不多,下行正在到来,可以说是这几年持续上涨以来的一个拐点,但价格大幅跳水基本不会出现。”中药材天地网副总经理贾海彬认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拐点说”仍然遭到不少质疑,但由于价格走向的不确定性,整个行业被观望的情绪所笼罩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业界人士认为,在这场各方利益博弈的持久战中,中药材旧的交易模式与格局必将面临变革。
拐点将至?
因价格一路猛涨而备受关注的党参,在发改委的一纸告诫书下价格开始回落。
7月18日,发改委发出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查获囤积党参的经营者依法公开告诫责令限期限价限对象销售》的告诫书,责令54家囤积商限时限价清仓。规定一出显效迅速,据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党参价格比上月降低11%。
事实上,据中药企业人士透露,除了党参,“这段时间川芎、泽泻、芦根、当归、白术等比前段时间均有小幅下滑,但幅度不是很大。如党参从前段时间的110元(每公斤)下滑到目前的80元左右;白术从前段时间的40多元下滑到现在的30多元。”
南京海昌中药集团负责采购的刘逊刚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回来,他也感受到“白芍、川芎、连翘等部分品种价格确实跌了,但跌幅不是很明显,大概是10%~20%。”他估计,市场有下跌的倾向,但应该是以稳为主,跌幅不会超过20%。
而在两个月前,贾海彬预测的“拐点在未来一到两个月内就会出现,不过跌幅甚微”事实似乎正是如此。8月4日,贾海彬在接受《医药经济报》采访时继续强调其“拐点说”,“可以说是这几年持续上涨以来的一个拐点,预计会有20%~5%的下行空间,生产周期短的品种下跌尤其明显。”在他看来,整个市场步入下行通道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影响较大;大宗采购放缓,企业持观望态度;药材产新,新货上来后将进一步导致价格下跌。
但贾海彬强调:“下行期间会有反弹与震荡,但不可能重拾高位,更不会跌入谷底,因为价格上升的支撑力量仍然存在。”原因在于面临通货膨胀的现实挑战,人工、运费等都在上涨;生产周期长的品种价格不太会跌,如太子参、人参、三七等,对价格指数均有一定支撑;此外,由于中药材整体盘子较小,资金流通过剩,因此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市场僵持。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并非所有品种都存在下调空间,生长周期长或野生资源品种将持续上涨。据中药材信息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不同规格的太子参价格仍以高达28%~45%的趋势飙升。
这一现实也影响了某些企业人士的信心,“真不敢奢望拐点到来。一则中药行业的规模在持续拓展,中药材需求在扩大,食品行业也用到不少药材;二则药材资源总体是不足的,野生资源更是急剧减少,而种植业短期内还不具备迅速扩大规模的条件。扩大后种出来的也多不是好的药材,而且种植的成本也在升高。”某大型中药企业负责人士私下透露。在他看来,短暂的价格下降只是迫于政策调整的压力。
观望与变局
在中药材整体价格趋降的预期之下,上游企业观望氛围浓厚。
“对企业的采购还是有影响的,比如以前计划买1吨的,现在是200公斤一买,”刘逊表示。事实上,不少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困扰,对于上游企业而言,“如果大量购进,价格一旦下跌,必然有存货损失。而只要有这种观望苗头,就可能催生连锁反应,即大家都不敢大量进货,价格则可能跌得更多。”由于观望比较明显,导致市场交易情况不乐观。
贾海彬认为:“企业的观望会维持一段时间,直到价格相对稳定。”在他看来,这个所谓稳定的时间点预计会在春节前后出现,“那是备货高峰期,企业采购量会加大。”他还表示,除某些品种外,预期明、后年药材价格都不会出现大的上升,未来中药材品种整体价格将稳中趋落,除非发生重大突发事件。
而在整个中药产业被价格“折磨”的背后,有观点认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失衡是药材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而医改需求释放、种植萎缩、自然灾疫、游资炒作等都是造成药材价格震荡的直观因素。事实上,近年某些中药材期货品种和成都中药材价格指数的上市、电子商务平台的逐渐完善等,预示着国内中药材信息体系建设开始有所突破,产销衔接不畅的现状有望得到改观。
观察人士认为,中药材市场处于整个流通模式的混乱期,旧的交易模式正在面临变革,而一些正面因素的效应也在逐步显现,如生产企业与产地的对接加快、生产企业之间抱团取暖、服务平台的建设等,“传统市场的萎缩有一个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模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