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以下统称东北)为我国传统中药材白鲜皮的主要产区,总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80%以上。东北白鲜皮是东北著名道地药材之一,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因此,东北产销的多少、库存的增减、价格的高低以及走势的畅滞,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全国药市乃至出口贸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关注的热点品种之一。
据笔者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东北白鲜皮走势及其价格的调查显示,进入21世纪后,东北白鲜皮走势顺畅,需求增加,供需缺口扩大,价格连年上涨,2000~2005年市价每年递增1~2元,2006年之后价格每年递增2~3元,特别是2009年之后,价格涨幅加大,截止到2010年12月底,白鲜皮价格已由2009年底的27~38元,攀升至35~45元,成为药商角逐的重点品种,其中不乏一些业内外大资金的介入。
进入2011年后,东北白鲜皮走势持续坚挺,热销不衰,大货交易频繁,价格居高不下。东北白鲜皮缘何连年走高?今年乃至后几年将走向何方?对此,笔者分析如下。
药用价值高
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皮的根皮。味苦,性寒。白鲜皮药用价值较高,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内服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黄疸尿赤,湿热痹痛;外用于湿疹、疥癣、皮肤瘙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等症。白鲜皮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白鲜皮含有白鲜碱、白鲜内脂、谷甾醇、胆碱、梣皮酮等。对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皮还有解热作用。
白鲜皮的应用范围较广泛。据悉,我国千余家中药厂、中药饮片厂、植物提取物厂、兽药厂等以白鲜皮为主要原料生产了近千种新药、特药,并在科技创新中用白鲜皮研制开发了许多抗真菌活皮癣等外用中成药,投入市场后颇受青睐。同时,我国遍布城乡数以万计的各类医疗单位及民间偏方、验方中也在大量使用。
供需缺口大
东北白鲜皮完全以野生品供应市场。21世纪前,市场用量极少,是市场上的三类小品种,有关专家估算全国需求的东北白鲜皮只有300吨左右。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医药科技的创新,医药企业的崛起,各类新药、特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层出不穷,品种翻新,对东北白鲜皮的需求量连年增长,到2010年已增至3000吨以上,较上世纪末期净增10倍,因此,东北白鲜皮理所当然地进入一类大品种的行列,引起国内外医药市场的密切关注。
进入21世纪后,东北白鲜皮产区广大群众在利益驱动下,连年无序滥采乱挖,造成野生白鲜皮蕴藏量连年大幅下滑。据东北三省白鲜皮主产区的老药商和药农估算,白鲜皮本世纪初总产量约为8000~10000吨,2005年锐降至3000吨左右,2009~2010年再降至1000吨左右。
2010年,东北白鲜皮产不足需,供需缺口扩大,产地大货难求,价格不断上涨,并创出40元的历史高价。那么2011年东北白鲜皮的产销动态是怎样呢?
据笔者调查全国几家大药市及产区存量以及市场走势来看,今年东北白鲜皮产销动态的大致轮廓是:2011年始,几家大型药市东北白鲜皮库存量加起来最多在500吨上下,存留在产区药农和持货大户手中的货估算在200吨左右,两项加起来仅为700吨左右,再加上其他药市的零星库存及散户手中的货,全国社会存量最多不超过1000吨。
那么社会需求量是怎样的?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些年市场对白鲜皮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之势,今年全国市场对白鲜皮的需求量(估算,下同)约在4000吨以上。据此,今年白鲜皮供需已趋明朗:社会存量约1000吨,东北春秋两季产新量约800吨,南方白鲜皮产量约200吨,朝鲜进口300吨,三者总和为2300吨,全国用量4000吨,供需缺口1700吨,缺口即为商机,2011年东北白鲜皮短缺已成定局,价格上涨必定无疑。
价格或再度上涨
东北白鲜皮在医药市场上的地位今非昔比,昔日为小三类品种,今朝已成一类大品种,后市将持续走强。2009~2010年东北白鲜皮产不足需,缺口扩大,价格由20元,上涨至40元,涨幅净增1倍,为今年持续走强打下基础。今年初东北白鲜皮开局良好,走动顺畅,药厂、饮片厂、植物提取厂以及药材公司、药店、中医院等需求不减反增,亳州、安国、禹州、三棵树等药市求货者络绎不绝。由于各地库存空虚,后继乏力,持货者惜售心理加重,囤货操盘待价而沽。产新后产量继续减少至800吨左右,库存后续供应面临断档危险,库存无力补充,南方产白鲜皮和朝鲜进口量亦逐年同步缩水。这些利空因素将激化供求紧张矛盾,短期(至少是3~5年)难以缓解,缺口愈演愈烈,价格再度上涨将在意料之中,今年底有望突破50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