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人才紧缺 呼吁设立中医社区医院

   1970-01-01 健康生态场健康生态场200

  近日,《社区医院中草药凭啥比药店贵?市民期盼:能否将中草药纳入“基药”》一文见报后,许多读者来电,希望通过本报呼吁能尽快将中草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另一方面,他们也表示,目前社区医院中医水平良莠不齐,期待能加大力度培养中医,满足患者的需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有苦说不出:“镇得住堂”的老中医师因为社区医院硬件条件有限不愿来,年轻中医师不“买账”不愿长期做“冷板凳”。一些社区医院的负责人坦言,如果能在每个区建立一个以中医为特色的社区医院,多少能缓解这些矛盾,也给培养中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算账:家门口中医比西医便宜30%

  “我这颈椎,一会儿还得去做按摩。”在市中心一家银行上班的周女士说,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周女士经常颈椎疼,就在前几天,她疼得连回头都不行。后来到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室去按摩后舒服多了。周女士说,以前她颈椎疼都去医院做牵引,但效果一般。这次邻居介绍她去社区,她还想,那么小的地方能看病吗?可是那个中医一给按,就听到颈部咔咔响,按完就舒服多了。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除宜兴外,8个市(县)区47个街道和18个镇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家,而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这些社区医院的中医特色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对辖区内的老人、慢性病等重点人群进行预防保健,让社区居民享受简便、廉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而预防疾病、养生保健、慢性病调理正是中医的“强项”。许多中医科室不仅能看病,还向社区居民推广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譬如说我们会向0—3岁患有小儿支气管炎的小朋友进行中医经络调理,还会教会家长让他们回家也可以自己做,使小朋友能逐渐从支气管炎向平和体质过渡,”滨湖区一家社区医院的中医告诉记者。

  一些社区医院的中医给记者核算了一下,平均中医门诊费用为70元左右/人次,比社区西医门诊费用平均低30%左右。

  疗效:病人都是跟过来的“粉丝”

  管惠金现在是南长区南禅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中医,由于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太多,管医生常常没有午休时间,有时候忙到13点多才吃上中饭。管医生告诉记者,自己原先是南长医院中医外科的一名大夫,后南长医院更名为无锡老年病医院后,管医生就被南禅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抢”了去,去年5月4日,管医生正式在社区医院上岗。“以前在南长医院的时候,一些病人都是‘老面孔’,后来到了社区医院,许多病人不知道情况,绕了一大圈才找来。”管医生说,有一个家住扬名新村患脂肪囊肿的病人,之前一直在她那儿看病,后来为了找到她,从市卫生局到打听到区卫生局,终于找上了门。

  南长区社区卫生资源协调服务中心周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南长区的社区医院内基本都配备了中医科室,由于当年南长医院的中医相当成熟,所以目前南长区多数社区医院的中医都是当年南长医院的医生。“这些中医虽然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但都是几十年的名医了,许多患者常年跟着他们走。”周主任说。

  “我们没做过一分钱广告,病人都是经口口相传而来,苏北、苏南甚至外省的病人也不少。”管医生打趣道:“疗效是根本,不需要做广告,像社区医院,做广告也没用。”

  短板:基层中医人才紧缺

  由于我市的各家社区医院纷纷开出中医科,推出拔火罐、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社区居民中医药需求被大大释放。昨日,记者随机采访的20名市民中,有近四成社区居民表示首选中医药治病防病。然而,中医药技术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推广,却遭遇了一块短板———基层中医人才太紧缺了!

  据了解,目前社区医院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中老年人,但社区医院的中医师和中药师数量明显不足,特别是缺少具备全科知识的中医药人才。“没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在社区,老百姓是不会信任的。”一名老中医坦言说。“中西医师比例能达到1:10就已经不错了,一般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1—2名中医师,有的社区医院至今还没有配备中医,而且各家社区医院的中医人员持续引进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滨湖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尴尬:老中医留不住,年轻的用不上

  社区医院中医人才紧缺,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治疗同样的疾病,用中草药的费用只有西药的一半多一些,医院不仅利润少,还得划出专门场地设立中药房和药库,配药师抓药,运行成本高。在市场化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社区医院更倾向于开出西医药门诊。

  财力不足、基础设施不齐全,使不少社区医院陷入‘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社区中有大量的亚健康人群、慢性病非传染疾病人群,在解决这些人群症状方面,中医是专长。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社区医院虽设有中药房,但中药品种单一,许多患者只能拿着处方到公立医院或药店配制。”滨湖区一家社区医院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医药技术在大多数社区医院开展较少,许多社区医院除了中药外,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以实施针灸、按摩等治疗项目。这也是留不住老中医的原因之一。

  另外,中医不像西医有个量化标准,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长,搭脉、问诊及处方更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具有特殊的成才规律。一般一个西医毕业生3年至5年就可以临床派上用场,中医类毕业生则要6年至8年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成才。“年轻的中医哪经得住那么长时间的冷板凳。”周主任说,市民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传统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长周期,久而久之造成了基层中医人才“留不住、用不上”的现象。

  探索:设立中医特色的社区医院走量?

  采访中,记者问一些名中医,为何不去三级以上的医院,而屈居于社区小医院?

  一些医生直言不讳:“大医院不可能全靠传统的中医方法给病人治病,很多时候要靠西医西药。我要是去了这些医院,拍片、CT等手段会逐渐代替我的‘三根手指’,望闻问切会被验血代替,我在中医方面的医术会退化,最后给病人治病也会抛弃银针而采用手术。”

  “中草药的利润高于西药,但总体价格远远低于西药。西医医生,一天开个几千元的药,很正常,中医一天千余元就不得了。”管医生表示。“如果量达不到,单纯的不靠西医技术的中医中药很难养活医院和医生。”滨湖区一家社区医院的负责人表示。

  而南长区社区卫生资源协调服务中心周主任告诉记者,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以中医为特色而著称。以南京秦淮区为例,中医社区门诊量去年居然达到40.5万人次,占总就诊人数的61.5%。其中该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门诊大厅的中草房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二楼分别设有中医外科、皮肤科、骨伤科等7个中医特色科室。

  “每家社区医院都设立中医科室,初期的效果也许是好的,但随着病患人数和患者要求的增多,光靠一两个中医的医术和仅有的硬件资源已经很难满足过多的要求。但如果每家社区医院都设立完善的中医医疗设施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在每个区建立一个以中医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少能缓解这些矛盾,也给培养中医人才搭建了创造了好的条件。”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坦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养生联盟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3021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