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那场关于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差点将中医连根拔起。好在有关部门出面力挺后,这场争论才宣告结束。至此,中医保住了,中药也保住了。但如今,中药的发展环境依然堪忧,因为中药正受到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夹击。
目前在整个中药产业链中,种植、研发、加工制造、商业推广等各个环节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行业的集中程度远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
市场环境
中药企业的供应链可能是医药产业中最脆弱的。主要表现在其原材料(中药材)供应的不确定性。
第一,是货源的不确定性,由于中药材的种植周期长,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其产量处于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比如,三七、人参都是“三年一熟”。
第二,是价格极不稳定。在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通货膨胀及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的初级产品价格呈现飙涨的态势。例如,三七堪称典型。根据云南文山三七市场2011年4月份的平均价格显示,120头的三七每公斤平均价格为326.44元,无数头的三七每公斤平均价格为310.89元。单就最近三年时间而言,三七从2008年的每斤四五十元,一跃至2011年的五六百元。
政策压制
药品降价是目前医改政策下的主旋律。也是新医改政策的基本要求。民众希望政府能像“挤柠檬”一样挤掉药品价格中的“水分”。中药 自然也难以幸免。第一,是行政降价指令,从1998年至2011年3月28日,前后13年间,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了27次药品的“降价令”。而这些降价令大多都与中成药有关。第二是以各省为单位的基本药物目录招标,中成药的价格空间都受到极大的压制。
一边是原材料价格飙涨,一边是国家政策的压制而使药品的价格不断下跌。中药企业经受着双重的夹击。
产业突围
就目前而言,中药产业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夹击下,除了部分拥有独家中药保护品种或专有技术的大型中药企业外,企业的日子将日益艰难。产业突围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同时中药产业的突围必须整合多方面的元素。
产业规划:一个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扶持与各路资本的高度参与。在“十二五”期间,各行业、部委在国家的整体“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细分”出各行各业的“十二五”规划,与此关联度最高的应该要属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和医药流通行业的“十二五”规划。那么,是否应该有中医药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如果有政府参与规划,说明这个行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吸引各路资本群雄逐鹿。
理顺中药产业链,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中药产业存在着分、散、乱的特点。这一点在中药材的种植环节尤为突出。要理顺产业链,就必须提高行业的集中度。
完善中药的行业标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就是凭经验,所以中医的诊疗过程中推崇“老中医”,越老越值钱。中药,作为中医的有形载体,在提炼、萃取等下游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但在中药的上游,即中药材的鉴别、评价上,依旧是靠经验来判断。在中药行业有句名言:如果中药被捣碎,神仙都难以辨别。
完善中药材的期货体制:随着产业的发展,中药的价值,尤其是中药材的价格越来越凸显。所以各路游资经常挟巨资突袭中药材市场,在整个 产业链上兴风作浪,极大地增强了行业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大宗商品,有必要完善期货制度与市场,为现货市场的价格提供指针作用。
建立国家中药材储备制度:中药材的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巨大。因此,国家应该针对有广泛用途的中药材建立并完善储备制度,以平衡丰、欠年份的中药材价格,确保产业安全。
(作者系广东拓泰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