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9月29日讯 在日前闭幕的第11届中国国际保健博览会暨2011中国(深圳)保健节上《中国保健服务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健康科学技术作为一个亮点登场,被认为有望带动保健品消费更加科学;同时,“发展健康科学技术,提高健康科学和健康服务水平”的目标有了相对具体的谋划。
一项消费体验吸引众多目光
在深圳会展中心,3号馆G15的维生壹佰展位前,里里外外地围着人。这里的一些仪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一台被称为“法国噟演DDFAO”的仪器前,记者排队等候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测试。测试总共3分钟。在测试结束等待出报告的时间里,测试医生向记者讲述了仪器原理及测试显示的各项指标。这台仪器主要利用电的正负极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全面监测,并对亚健康及早期病变进行准确评估。
针对记者测试中的偏高数值,一位咨询人员推荐了食疗品种及保健品作为控制措施。
记者看到,在这个展位上,还有其他仪器在操作:产自台湾的光子共振排毒舱,产自日本的洪波波动调理仪、高电位健康调理仪,产自韩国的心率变异精神压力分析系统等等。
据其现场的负责人介绍,如果说去医院是看已经有的病,在这里,则更侧重在没有病时预测将来可能会得什么病。即通常说的“看未病”。通过这些仪器“诊断”出身体弱项后,有针对性地消费一些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虚夸功能令人烦恼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张大超介绍,保健食品在国外被称为健康食品、特定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等。主要是指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能功能,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用品通常可以消除人体疲劳、调节人体机能,改善亚健康状态、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然而,对于没有通过仪器鉴定的消费者来说,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挑选保健品。
据全国各级消协组织统计汇总,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中,保健类产品成为投诉热点。2010年受理的消费者投诉中,保健用品同比上升27.0%,保健食品投诉量同比上升23.8%。在保健类产品的投诉性质中,除质量问题外,涉及广告和虚假品质标示、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比例较高。这些夸大宣传使保健品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信任危机。甚至一些消费者片面地把所有保健品都视为“洪水猛兽”。
记者在3号馆的另外一些展台上看到了相关保健品成分分析演示的仪器。中国保健品消费减肥分会的负责人认为,针对这些情况,就应该有更多更简便的仪器在现场测试产品成分,这样就有了足够的说服力。
今年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保健食品消费指引》,其中明确表示,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才可以销售,销售的保健食品必须使用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应首先充分读懂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确认自身身体状况需要该产品提供的保健功能,确认自身符合该产品的“适宜人群”。
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说,中消协计划今年进一步组织保健品方面的消费维权。但据记者了解,《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到目前尚未出台,保护消费者权益、全面规范保健食品行业的秩序尚缺利器。
保健服务产业提前亮相
让保健品消费更加有序,除了监管还应该有更加积极、科学的“引导”措施。
记者了解到,中国保健协会牵头撰写的《中国保健服务产业发展蓝皮书》首次提出保健服务业发展目标。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保健服务业结构优化应体现在加强技术研发,优化产品结构。保健服务业尤其要注重技术手段创新。
按照这个目标,到2020年后,“治未病”等保健养生理论将会深入人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会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共鸣。展会上,维生壹佰等企业参展,应该说是保健服务产业的提前亮相;而其受到“热捧”,说明这个行业未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存在大量亚健康人群。针对这些亚健康人群提升身体素质,如果说以前是看到什么保健品做宣传多就买什么保健品,而有了相对先进的科学仪器后,先测试再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关的保健、食疗及养生手段。这种情况下,保健消费就有了技术保障,改变亚健康的途径就更加理性,保健品消费也就更加科学。
据中国保健协会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开始出现以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与传统保健相结合的多种养生手段。尤其用机械、光、电、热等能量形式配合传统保健手段更常见。(记者常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