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未远去,对中国商品出口构成巨大压力和风险。不过,有刚性需求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进出口贸易依然能延续其活跃和兴旺态势。这是在日前召开的第67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上,受访嘉宾传递给记者的信息。
进出口增长稳定
受专利药到期高峰以及各国严格控制医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仿制药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这给中国医药商品迈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尤其是经济衰退形势下催生的产业转移,更使中国医药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海关数据显示,原料药类商品的进口保持稳定增长,进口额的增长幅度大体相当于出口额的增长幅度。从今年前8个月出口药品构成看,化学原料药的比重有所降低,占77%,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化学成药类比重上升到第二位,占9.72%;生化药的比重下降至第三位,占8.64%。
出口商品中,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类、有机酸类和动物脏器提取的生化类原料药是出口的主体。虽然未能改变大宗产品的低附加值出口主导状况,但在重要性方面已有改观。而甜味剂、抗病毒药(抗艾滋病药)、心血管用药、香料类、激素类原料药逐渐显露强势。
2010年,甜味剂出口总额为6.7亿美元,心血管类药出口为12亿美元,激素类药出口为5亿美元,香料类出口为1.5亿美元,抗病毒类药出口为2.33亿美元。
纵观近年中国原料药中间体出口情况,具独占性、资源型原料药价格持续走高,例如肝素钠;另一方面,同样是中国独占的优势型原料药,却因国内产能过剩或过度竞争而造成产品格局的变化,引起出口价格的下滑或成交萎缩,例如维生素C和青霉素。
就目前公布的数据分析,医药原料药类出口继续增长,预计今年全年进出口有望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大宗原料药出口跌多涨少,西药制剂进出口呈现两旺。
外贸挑战增加
尽管近年国际贸易摩擦呈常态化趋向,国际贸易面临的不利因素增多,但出口仍是推进药企国际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法律综合部主任许铭提醒,今后企业在外贸领域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将明显增加。
医保商会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医药出口企业32,561家,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4,666家,占14.3%;进口企业16,210家,其中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676家,占10.3%。然而,据部分参会企业反馈,目前的外贸订单有向小额化和短期化发展的趋势。
健康网总经理吴惠芳更是坦言,诸如能源价格、运输成本提高使出口成本提高,欧元区贸易的汇率风险凸显等不利因素仍存。
有业内人士指出,原材料价格上涨、交货期缩短、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预期等多种情况,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增加,利润空间日趋微薄。有统计显示,50%以上的外贸生产药企利润率在5%以下,其中20%的企业仅有1%。
从出口国家看,欧洲、美国、印度、日本等传统市场国家稳居出口排名前列;对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较大。欧美发达国家仍是主要进口来源地。
有专家指出,目前原料药和药品类商品进出口额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15家,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向中国合资公司进口原料药或分包装、制剂用半成品类商品。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断下降之际,进口的成本相应下降,因此中国药品市场进口来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跨国公司的策略是将资本回收到母公司或海外公司,形成外盈内亏的现象——表面上在中国利益损失,实际上母公司并不失利,只是在中国本土的合资企业要负担高额进口成本。
近邻压力不小
国际仿制药市场和产业需求扩张,为中国、印度两国医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会。作为中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印度制药业与中国原料药有很强的依存关系,印度也是中国制药业重要的需方之一,其间发生的各种贸易纠纷也源于这样的双重身份。
在第67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上,组织者专门辟出中印合作项目(SIPP,Sino-IndiaPartnershipProgram)展区,并召开第二届中印论坛,为有兴趣进入或已经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厂商提供了一个深层次了解印度的平台。
据统计,出口印度的原料药主要是抗生素、抗生素中间体、激素类和解热痛(非甾体抗炎药)类。其中,抗生素及中间体占了53%的金额,柠檬酸等添加剂在数量上占了32%的比重,是规模最大的两大类出口产品。
不过,正如不少与会企业代表所言:中国出口印度的大宗品种仍集中在价值较低、利润空间小且规模较大的原料药和中间体。据统计,2010年出口数量超过100吨的共有78种,其中柠檬酸、对氨基苯酚葡萄糖是超过10,000吨的原料药。共有68种原料药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较为突出的是6-APA,出口额达1.6亿美元,而青霉素工业盐、齐多夫定、硫氰酸红霉素、7-ACA、对氨基苯酚、GCLE、阿奇霉素都在5000万美元以上。
许铭指出,与近邻印度相比,国内企业国际达标能力有所增强,但与出口状况并不匹配。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中国制药企业获得的CEP有效证书有337个,还有22个证书因未通过文件审核或现场检查而延期和吊销。相比之下,印度企业获批的ANDA数量从1999年的零星几件上升到2009年的142件,全球通用名药的总供给中,20%~25%由印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