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表示,公众对于动物福利的关注是社会的进步,应该得到尊重。科技部门也正在积极研发濒危物种的替代产品,以解决中药材资源稀缺问题。同时他也强调,中医药发展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众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动物保护和动物利用之间的关系。
王国强对记者表示,熊胆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已经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还没有研制出完全替代熊胆汁的药物,“活熊取胆”尚属无奈之举,“人工养殖活熊造瘘、引流取胆汁”是一种合法行为,得到林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批准。
“动物药(包括矿物药和植物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有不少是濒危物种。为了解决药材资源短缺问题,我们一方面是加强保护,采用人工饲养、人工养殖等方法来解决动物药药材来源问题,一方面加强科研希望能找到替代品。”王国强称。目前科技部门正积极推动此事的进展,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活熊取胆问题,也是为了推动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土地的减少、国内外用药量的增加,中药材会越来越紧缺,寻找替代品势在必行。”
王国强表示,目前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只是熊胆五大类成分之一胆汁酸中的一个成分,不具有熊胆的多种功效。“但是我们会坚持把这条路走下去,希望能够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
王国强强调,熊胆制品只能用于国家批准的准字号药品。“我们之所以说熊胆必不可少,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需求;如果说把熊胆粉使用无限制扩大,做成保健品乃至礼品,我个人坚决反对。”
“活熊取胆”事件也引发众多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健表示,到底能不能活熊取胆,不仅要用道德的层面去判断,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评估。“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关键是要把握好度。